马凡氏综合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启功论书诗26张猛龙碑冬温夏清, [复制链接]

1#

启功论书绝句26:

清颂碑流异代芳,真书天骨最开张。

小人何处通温清,一字千金泪数行。

首先我们先搞清楚几个概念,诗中的“清颂碑”指的就是《张猛龙碑》,因为此碑又称为《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碑》。诗中的“小人”是启功先生自称,说的是他小时候。

“温清”是说碑文中有“冬温夏清”四字。这四个字的意思是为人之子,应该对父母尽孝道,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

那为何启功先生看到这四个字会流下激动的眼泪呢?我们后面会给到答案,咱们先看看启功先生自己给这首诗的自注吧:

张猛龙碑,“冬温夏清”字未泐者,传为明拓。

真书至六朝,体势始定。羲献之后,南如贝义渊,北如朱义章、王远,偶于石刻见其姓名。其他巨匠,湮没无闻者,不知凡几,盖当时风尚,例不书名也。张猛龙碑在北朝诸碑中,允为冠冕。龙门诸记,豪气有余,而未免于粗犷逼人;芒山诸志,精美不乏,而未免于千篇一律。惟此碑骨格权奇,富于变化,今之形,古之韵,备于其间,非他刻所能比拟。

这段自注,启功先生点评了《张猛龙碑》,说《张猛龙碑》碑文中“冬温夏清”四字保存完好的,被认为是明拓本。

“冬温夏清”未泐本

启功先生接下来讲到,说楷书到了六朝时期,体势基本上算是定了下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之后,南边的贝义渊,北边的朱义章、王远,偶尔在石刻上能看到他们的名字。而其他的书法巨匠,湮没在历史长河里的不知道有多少。这是因为当时的风尚,碑石上一般不留书碑者的名字。

在北朝的各种碑刻中,《张猛龙碑》被公认为是第一的。《龙门造像石刻》等碑,豪气有余,但是又过于粗犷;洛阳北面的邙山中有很多墓志,这些墓志中不乏精美之作,但是又显得千篇一律,缺少变化。唯独《张猛龙碑》书法骨力洞达,富于变化。此碑的字形接近现代,而其韵味则有古意,这是其它石刻所不能比拟的。

《张猛龙碑》刻立于北魏孝文帝正光三年(),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碑》,没有撰书人的姓名,碑文记颂的是北魏鲁郡太守张猛龙兴办学校的功绩。原石现收藏在山东曲阜的孔庙。

自有《张猛龙碑》传拓以来,便广受好评,影响深远,独享“北碑第一”之誉。此碑的书法艺术,用笔方圆兼施,方笔较多。线条变化丰富而没有固定套路可寻,既充满了迷人的魅力,又让人捉摸不透,仿佛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启功先生临《张猛龙碑》

启功自注:

“温清”“清”字,碑书作“清”,与智永千字同,知南北朝时尚不作“凊”,只是写“清”读“靖”耳。经书传写,偶有异文,后儒墨守,竟同铁案焉。

功获此碑旧拓本,“温清”未泐。小子早失严怙,近遘慈艰,碑文不泐,若助风木之长号也。

碑文中“温清”,与《智永千字文》书写相同,这一点证明了南北朝时期,“清”没有写作“凊”,只不过写“清”,但读“靖”。经书的传写,偶尔出现不同的字,很正常,就好像我们学文言文里的“通假字”。但是后世读书人,因为墨守成规,竟然将错就错,形成了铁案。

启功先生临《张猛龙碑》

启功先生对《张猛龙碑》感情犹深,早年家境清贫的时候,不得已变卖家中收藏的字帖以维持生计,唯独不舍得把《张猛龙碑》当掉。因为他收藏的就是“冬温夏清”四字的未泐本,这四个字就是证明,证明这是明代的拓本,相当珍贵。

而诗中说启功先生“泪数行”,也是因为看到这四个字,就想起了早年生活的不易。而更让启功先生伤心的是,从小父亲去世得早,母亲又在写此文的前几年去世。

看到“冬温夏清”四字,想到如今条件慢慢好起来,但是子欲孝而亲不在,所以启功先生泪流满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