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凡氏综合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中医角度解读自古逢秋悲寂寥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比较好的医院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

“自古逢秋悲寂寥”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中的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意思为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其实“悲秋”不仅仅是一种人生态度,它也反应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应了秋季之时人体心理及健康的变化情况。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凄风冷雨半秋寒,叶落枝枯百草残。秋天,越来越多的人常常莫名的感到沮丧,情绪低落,易疲劳,注意力分散。

秋季昼夜温差逐渐增大,气温突然降低,景象逐渐萧条,容易让人产生萧瑟、凄凉之感。

从生理学分析,人体生物钟也因不适应日照时间长短的变化,导致生理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进而使得情绪与精神状态受到影响,“心理亚健康”一触即发,甚至出现焦虑、抑郁。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悲秋”“伤秋”情结,即“悲秋综合征”,也称之为“秋季抑郁症”。

《黄帝内经》中记载:“西风生于秋,病在肺”、“在志为忧”,意思就是说秋应于肺,忧虑、悲伤是秋季的情绪特点。甚至有人将因为秋季景色、气候变化而产生的凄凉、苦闷心情不得宣发,造成的焦虑、抑郁情绪称为悲秋综合征。

在中医上,“悲秋”的情绪,属于“郁证”,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来讲,是非常不利的。郁证的发生多是由于情志所伤而引起,从而导致脏腑气机失衡,随致情志不遂,抑郁寡欢。在现代生活中,随着我们工作、学习的压力逐渐增大,“悲秋”的朋友也越来越多。

为什么秋季的气候和物候容易引发伤感呢?描写或感悟秋景的文学艺术作品确实对后人有一定的影响。但在传统中医学看来,人体的五脏六腑、七情六欲与五行学说和四季变化存在着相应的联系。从中医学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理论推论,以五行学说中“金、木、水、火、土”的“金”为例:五脏中的“肺”属金,七情中的“悲”属金,四季中的“秋”也属金。因此在秋天,人们容易产生悲伤情绪。

除此之外,秋天气温、昼夜长短变化也是引发人们“悲秋”的主要因素。秋天天气转凉,人体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受到抑制,容易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进而使情绪低落。秋后昼短夜长,也会干扰生物钟调节机制,使人的情绪发生变化,甚至引发精神性疾病。除此之外,当人们看到秋风萧瑟、落叶满阶,寒蝉哀鸣等景象,也容易引发消极情绪、灰色心理。

很多人问:“悲秋”是一种病吗?其实,“悲秋”是人正常的身心反应,它还不算是病,但也不能任由其发展恶化。从中医治未病的角度,人们可以从情志、脏腑、饮食三方面进行调节,“未病先防”,避免“悲秋情绪”严重发展为“秋季抑郁”,影响自身生活。

一、情志调理

秋天,乃“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大好季节,是硕果累累、收获满满的季节,大可不必自寻烦恼,失意伤感地“悲秋”。登高赏景、外出旅游,适当进行户外活动,接受阳光照射,可使人舒展筋骨,心旷神怡;太极拳、健身气功等传统保健项目也舒缓心身。旅游和外出,看看青山绿水,看看袅袅炊烟,疲劳、苦闷之感顿消;找知心的亲友,谈谈心里话,把精力集中的享受生活和工作中,便能使人忘记忧伤和愁苦;心情烦闷时,看个喜剧片、相声、小品,移情效应也很明显。

二、脏腑调理

从中医学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理论推论,秋季在五行中属金,而金在自然界中与燥气相合,在人体形神中与肺、大肠、皮毛、悲伤等相通,而燥气最易伤肺,故此,在秋季中容易出现肺燥津伤的病理机制,表现为咳嗽干痛、鼻腔干燥、皮肤粗糙、身体发痒、大便秘结以及情绪悲伤低沉等症状,尤其是有原发性肺系疾病者,更易导致复发。

《黄帝内经》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在秋季到来之际,应当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