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凡氏综合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唐氏综合症21三体综合征的症状病 [复制链接]

1#

21-三体综合征又称先天愚型或伸舌样痴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唐氏综合症,是由于异常增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所致。该病分为三型:21-三体型、嵌合型、易位型。

本病的产生机理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是近端着丝染色体不分离的结果。影响染色体不分离的因素较为复杂,可能为病毒感染、母体接触放射线、孕前或妊娠时服用某些药物(如避孕药、解热镇痛药、某些抗癫痫药、抗癌药、抗甲状腺功能药、黄体酮、异烟肼、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化学毒物以及遗传倾向、高龄孕妇等。也有研究表明父亲接触某些诱变剂,如铍、聚氨二苯、环磷酰胺等也可以影响胎儿而导致先天愚型的产生。

本病的病历改变主要有大脑、小脑、脑干的发育异常,体积变小和重量减轻,特别是后颞及颞上回明显缩小。镜下可见大脑皮质第三层神经细胞减少,排列不整。众多的研究表明,所有35岁以上的先天愚型患者都出现于Alzheimer老年性痴呆类似的病历变化:脑具有颗粒状空泡细胞质病变、老年斑、神经元纤维紊乱及脑血管淀粉样病变,提示两种疾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

1、智力低下:最常见,可为轻~重度,多数是中度。其智力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在一些专家抚养的先天愚型患儿中,年龄从1岁增长至10岁,其平均IQ则从58下降至40岁以下。但也有报道在青少年期IQ相对稳定,以后才降低。大多数研究表明环境因素是影响IQ的重要因素,在良好的环境中抚养的患者IQ相对较高。不同类型的患者智力低下的程度可不相同,一般说来三体型患者最严重,易位次之。易位型中以平衡易位者智力受累程度较小。嵌合型患者则取决于异常细胞株的比例。女性嵌合型者IQ评分稍高于男性。

2、语言发育障碍:患者开始学说话的平均年龄为4-6岁,95%有发音缺陷,口吃含糊不清、口吃、声音低哑;1/3以上有语音节律不正常,甚至呈爆发音。

3、行为障碍:大多数性情温和,常傻笑,喜欢模仿和重复一些简单的动作,可进行简单的劳动。少数患者易激惹、任性、多动,甚至有破坏攻击行为,某些则显示畏缩倾向,伴有紧张症的姿势。

4、运动发育迟缓:患者在出生后的一段时期其运动功能与正常同龄儿的差别可能不大,但随着年龄增长其差别增大。在不同的患者运动发育的情况也相差很大。先天愚型患者可执行简单的运动,如穿衣、吃饭等,但动作笨拙、不协调、步态不稳。

5、生长发育障碍:先天愚型患者母体的妊娠期较短,平均为-天。出生体重平均为克。出生身高较正常新生儿短1-3cm,头围基本正常,双顶径在正常范围,前后径相对较短。枕部平坦。大多数呈短头畸形。前后囟及前额缝宽,闭合迟,常出现第三囟(后囟上方的矢状缝增宽)。国内有报道本病患者身高、体重、胸围、坐高、指距和指距/身长指数均明显小于对照组,而胸围/身长、坐高/身高指数大于对照组,提示本病患者在体型上以矮胖型为多。

本病患者生后几天内睡眠较深,吸吮、吞咽十分缓慢,甚至完全不能。故弄醒和喂养十分困难。80%患儿肌张力普遍低下,Moro反射。

6、躯体畸形:可见头型短小、眼裂向外上方倾斜、眼距宽、鼻根低平、张口伸舌、舌表面有裂缝、流涎、腭弓高、齿小且排列不齐、耳位低、小耳垂和耳轮畸形等;手(足)短宽,以小指为甚,小拇指末端内弯,第1、2趾间明显增宽,可有多指(趾)和指节缺失;常见心脏和胃肠道畸形;此外患者颈短,可有颈蹼、小骨盆、隐睾。双侧贯通掌(30%),三叉点t上移至t’,atd角达70°(82%),拇趾球区多见胫侧弓形纹(72%),第4、5指为桡侧箕形纹(13%)。

什么是三叉点?所谓三叉点就是三个皮纹波峰交会的交点。

知道了什么叫三叉点,我们才能进一步了解什么叫做ATD。食指下方有一个三叉点,在皮纹学上的定义,我们把这个点定义叫A点。在小指头下方也有一个三叉点,皮纹学的全球通用语言里,这个点叫做D点。而T点,就是在手掌靠近手腕的地方。这三个点所构成的角度,学术上称为ATD角,或ATD值,或简称ATD.如图所示:

采样程序

三叉点的采样步骤很简单,我们使用比较粗的签字笔,在三个点上点上记号,让后两手手指并拢,拍照,就行。

具体要求如下/p>

1。相片拍出来后,做记号的点必须要清楚可见。

2。双手手掌必须并拢。

示范相片如图:

这样,就完成了ATD的采样步骤。

7、其他:患者可伴有白血病(3.4%)或白血病样反应,部分可伴甲状腺功能异常及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少数可并有抽搐(10%±)。

生殖器及第二性征发育差。女性月经初潮迟,一般可生育。男性无生育能力。

细胞遗传学检查:染色体核型分析(以下均以男孩为例)

1、标准型:占95%,是由于亲代(多数为母亲)的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时21号染色体不分离所致。使患儿体细胞多一条额外的染色体。双亲的染色体并无异常,也无家族史。母源性占95%,父源占5%。47,XX,+21。47,XY,+21。

2、易位型:占2.5%~5%。

罗伯逊易位(Robertsoniantransloccation):其中一条是“额外的21号染色体长臂”与一条“近端着丝粒染色体长臂”形成的易位染色体,即发生于近着丝粒染色体的相互易位。

D/G易位:发生率高。如染色体核型46,XY,-14,+t(14q21q):由D组的14号染色体与G组的21号染色体发生易位,即14号与21号染色体的短臂(p)丢失,21号染色体的长臂(q)移到14号染色体的长臂上。

此型患儿染色体总数正常,但缺少一条正常的14号染色体,代之以14号与21号长臂形成的易位染色体,其21号染色体仍具三体性。此型半数为遗传性,半数为散发性。遗传性的易位染色体来自亲代携带者,(多为母亲),携带者的染色体核型为45,XX,-14,-21,+t(14q21q),染色体的总数虽然少一条,但丢的是14号和21号染色体的短臂,因此基因物质基本上无增减,称平衡易位,故表型正常,但其母常有自然流产史。

3、嵌合体型:2~4%,患儿体内有两种以上细胞株(多为两株),一株正常,另一株为21-三体细胞。本型是由于受精卵在早期分裂过程中发生了21号染色体不分离。按其异常细胞比例临床症状轻重不同。90%为46,XY/47,XY,+21。

本病预后不良。产前70%发生流产;平均寿命短,生后第一年死亡率最高,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降低,约30%死于1岁内,50%死于5岁前,10岁前约2/3患儿死亡。寿命取决于是否有合并症,先天性心脏病是致死的主要原因,其次为消化道畸形、感染。手术矫正畸形可延长寿命。

一般根据特殊面容、异常体征、智力低下可作出诊断,但上述特征非21-三体综合征所特有,进一步确定诊断需作染色体检查,新生儿期应注意体征观察,争取早日诊断。在以下十个体征中如新生儿具备六个以上时即可诊断:①拥抱反射消失(阳性率85%)②肌张力低(80%)③面部扁平(90%)④眼裂上斜(80%)⑤耳发育不良(60%)⑥颈后皮肤增厚(80%)⑦通贯掌(45%)⑧关节活动度(80%)⑨骨盆发育不良(70%)⑩小指中指骨发育不良(60%)。

关于产前诊断有报道可通过测定母血甲胎蛋白、非结合雌三醇、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并结合母亲妊娠的时间进行筛查,可筛查出61%的先天愚型胎儿的妊娠,假阳性率为5%;近来发现母血中尿素抗嗜中性白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其阳性率79%,假阳性率为5%,确切的诊断需羊水穿刺进行细胞遗传学检查。

本病无特殊治疗,包括医疗和社会服务,应着重进行长期耐心的教育和康复训练,以增强患儿的体力和生活能力,加强护理,预防感染及传染病,早期应用维生素B6、叶酸、γ-氨酪酸等对神经营养及发育可能有一定作用。

应避免接触前述的各种可能致病的因素,适龄生育,高危患儿要做好产前诊断及咨询。一般认为产前诊断的指征有:①高龄父母,母>35岁,父>55岁。②已生育过一个先天愚型,其再生育21-三体型的风险为1-3%③父或母为平衡易位携带者,t(Dq21q)易位者,如为女性则子女患病率10-15%,男性3-5%;t(21q21q)易位者为%,应劝绝育④双亲中一方为嵌合体,生育患儿的危险性增高,一般认为嵌合型有遗传性,再发率高⑤有先天愚型家族史并具有本病皮纹特征的孕妇⑥习惯性流产者。此外对患者的家庭成员进行染色体检查,对末梢血细胞核型正常的父母,应尽量做皮肤成纤维细胞或2种以上组织培养,尽可能检出平衡易位携带者和表型正常的嵌合体。

·end·

—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分享给您身边朋友们吧—

转载是一种动力分享是一种美德特需儿童康复救助咨询

1、脑瘫科-

自闭症科-

2、

3、咨询(同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