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凡氏综合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参与运动的两个前提条件运动必看 [复制链接]

1#
云南治疗儿童白癜风 https://m-mip.39.net/nk/mipso_6983140.html
学生在参加学校体育锻炼中意外猝死的报道屡见不鲜,运动猝死是指有、无症状的人群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发生意外死亡。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国内近10年关于运动性猝死的病例报告总计不超过例,与其他运动性疾病相比,其发病率并不算高。运动性猝死发生的高峰年龄在10-35岁的报道为多见。我国大众健身运动猝死人群中,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年龄分布以30岁以下和50岁年龄段为主,呈典型“马鞍型“,主要为学生和离退休人员。相关调查显示我国运动猝死涉及运动项目广,包括:跑步、拔河、爬山、单杠、羽毛球、俯卧撑、举重、篮球、足球、排球、武术、游泳、门球、跳绳、跳舞、跳远、网球、武术等。有研究显示,运动猝死易发项目依次为跑步(33.98%)、足球(10.68%)、篮球(8.74%)。国内外研究表明,猝死的危险性随运动的运动量、运动强度增加而增加,竞争性的高强度运动最易导致运动猝死。此外,长期科学锻炼也可以降低运动猝死风险。研究表明缺乏锻炼人群剧烈运动中心脏骤停的危险比平时升高56倍,而经常锻炼人群只升高5倍。关于运动性猝死的原因,据统计心源性猝死最为多见,约占80%左右;其次是脑源性猝死,约占6%-17%;其他约占3%-14%。其中心源性疾病主要有:冠心病、肥厚型心肌病、冠状动脉先天异常、心肌炎、瓣膜性心脏病、心脏传导系统异常、特发性心肌肥厚、马凡氏综合征导致主动脉破裂、急性肺水肿等;脑源性疾病主要有:脑血管畸形、动脉瘤、动脉硬化至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出血;其他病因有:中暑、心理应激、服用兴奋剂、急性出血性胃炎、支气管肺炎、胸腺淋巴体质和肾上腺机能不全、肝脏疾病、运动时心脏部位的外伤性出血和疤痕、高原缺氧等。另外,不同年龄和地区人群运动猝死主要病因会有所差异,有研究显示35岁以下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先天性心脏畸形和心肌病,35岁以上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那么如何预防运动猝死呢?

进行运动的两个前提条件:

一是没有休息好不去运动,没有休息好身体处于疲劳状态时注意力容易分散,肌肉募集不够充分,更容易发生运动损伤。某大学副教授因为科研压力大,每天睡觉时间在凌晨2点到5点左右,5点起床后去打篮球清醒一下继续搞科研,长期以往非常容易发生运动猝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二是生病了不去运动,有很多人认为感冒发烧运动一下出出汗就好了。看似很有道理,但事实不是这样的,感冒后运动小心运动型心肌炎。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请一定记住:没休息好不去运动、生病了不去运动。

运动猝死的预防主要分三级:

一级预防是在既往没有心脏疾病的人群中进行的预防,因为有25%的猝死者来源于这一人群。对运动员来讲,就是要保证有关医学方面的体格检查和随访,从而有助于更好地鉴别运动性心脏病和病理性心脏病,以及发现潜在的致命性的先天性心脏病。

初级预防更多的应是加强对患者的宣传教育,掌握好运动强度,低强度运动的脉搏为次以内,中等强度为、次,高强度则为次以上。一般推荐中低强度的运动。有学者认为,老年运动时每分钟心跳超过“一年龄”就要注意,如果这一数字再上升10%就有危险。另外,还要强调适宜的准备活动和放松运动,修改游戏规则以减少对抗,以及根据环境运动等。

二级预防是在患有冠心病或其他心脏异常的人群中进行的预防,因为运动性猝死者中多数都有心脏疾病,如心肌炎、心室壁薄、心脏肥大等(这些在普通的体检中很难发现,有条件的话最好进行心肺功能的全面检查)。对于已确诊的运动员和普通人来说,关键是减少危险因素和及时发现前驱症状,最好在医生或运动专家的指导下从事体育锻炼。

三级预防指的是治疗急性心跳骤停以防止发展为心脏猝死。主要是加强对运动者运动医学知识的普及教育,让他们了解最基本的运动医学常识,提高运动者的自我保护能力;再者,提供现场医务监督和建立急救体制,使其逆转,换救生命。

运动性猝死的发生率虽然很低,但一旦发生将不可挽回,对个人、家庭而言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对社会舆论而言将造成负面影响。因此社会各年龄层和各部门均应重视运动猝死,尤其是学校和社区的体育健身部门,完善急救各项制度与措施,培训相关人员急救技能,配备急救设备。尽快完善有关运动猝死医学检查筛选措施,开发运动猝死早期诊断技术,定期进行全面体检,筛选出运动猝死潜在易发人群,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其发生,对发展竞技体育运动和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意义重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