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凡氏综合征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这才是历史上真实的太监王振
TUhjnbcbe - 2023/7/29 21:18:00

一提明英宗,我们总能想到那个险些导致大明亡国的土木堡(pù)之变的罪魁祸首——死太监王振!就是这个王振,把他害得从一国之君变成瓦剌之囚。明英宗复辟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杀于谦、祭王振!明英宗莫非是是非不分,还是另有隐情呢?由君成囚,由囚成君失得明英宗对王振怎么可能会患下“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呢?下面就让笔者为您拨云见日,来揭秘历史上真实的太监王振吧!

王振少年入宫,哪里是什么秀才举人!

第一、流传的王振档案。

王振(年?-年),字美旭,大明山西宣布政使司大同府蔚州薄家村人氏,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涌泉庄乡卜北堡人。关于王振入宫前的身份,最早在王振同时代的人都有记录。大明学官黄润玉的孙子黄溥在《闲中今古录摘抄》中指出王振是“学官”属“教职”,而且还说明王振有子嗣,这么说王振比只有女儿的赵高、魏忠贤都强。因为王振没通过考评,一怒之下净身了。起初,我还以为这个黄溥是跟朱祁镇九叔代王朱瞻垍(ji,跟朱瞻基同名,有没有?)同岁的那位呢。

后来此说被王世贞的《弇(yǎn)山堂别集》,黄景昉《国史唯疑》严从简的《殊域周咨录》等人所引用,与严从简不同,前两位是怀疑式的引用。到金庸(查良镛)的祖先査继佐(本名査继佑)写《罪惟录》(原名《明书》)时,就添油加醋地将王振写成了以儒士的身份出任教官(负责教育的官员),庸碌无为九年差评,应该发配守边。不想发配的,可以进宫,前提是必须是有儿子的,因为是去势入宫赎罪。看看,这多么熟悉的场景,一下子让我想到了司马迁,尽管司马迁只有一个女儿。王振如果有儿子,他后来发迹了不提携自己的儿子却提携自己的侄子王山、王林,还认了一大堆干儿子朝臣!很显然,王振没有儿子。人们总是以讹传讹,到后来王振就成为了秀才甚至举人,还当过辅导班老师,就连明英宗都亲切地叫他先生!

第二、探析的王振身份。

王振真的是帝师吗?很显然不是!明太祖朱元璋最讨厌太监干政,他招收太监的首要就是不许有文化,而且还以《皇明祖训》的方式命令后世皇帝遵守,就这还不放心,洪武十七年还立了一个铁碑刻有:“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的严规。不过,明史学者胡丹老师根据《明太祖实录》没记载等原因,判定这是《明史》的戏说。太监必须是文盲这个规矩还是明太祖他自己打破了。他让一些粗通文墨而又聪明机灵的内使监的太监,负责图书、文件的管理。明太宗更是选取少年太监上学,老师就是四品翰林。这个扫盲补习班,就是内书堂。《明史·王振传》里明确交代“(王振)少时选入内书堂”。这句话信息量很大,说明了王振聪明机灵,也说明他少时就入宫了,自然也就不可能有孩子了。

少年王振剧照

第三、考证的王振生年。

现在的少年是11岁到15岁,那么明朝的少年有多大呢?我们来考证一下王振的生年。明太祖洪武元年,朱元璋就下令,遵照《朱子家礼》只要男生16岁,女生14岁,就可以结为秦晋之好了,严禁娃娃亲。这就意味着在明朝,男生16岁都是成年人了。又因为严禁“早婚”,王振也不可能在16岁前结婚,更不要说做父亲了。

《敕赐智化禅寺报恩之碑》称:“臣窃唯一介微躬,生逢盛世,爰自早岁,获入禁庭,列官内秩,受太宗文皇帝眷爱,得遂问学,日承诲谕”。

智化禅寺就是王振家庙,王振也是一名佛教徒,他自称自己一介草民,赶上大好时机,早岁(早年)入宫,在太宗时期就是已经是太监中的官员了,受到朱棣的喜爱,并且能上学。

王振哪一年入宫呢?在下认为应该是永乐迁都那一年——年!朱棣将首都迁到北京,就需要一批小太监,王振应该就是在这个时候进宫的。因为蔚县离北京近,还有就是王振家儿子们多,而且还很贫穷,他的父母才狠心让他做了太监。在内书堂上学的小太监也不过十来岁,王振入宫年龄很可能就是10岁,也是说王振出生于年的可能性很大。

死了都要背黑锅的太监王振

第一、王振没有怂恿朱祁镇御驾亲征,更不是“挟帝出征”。

王振和明英宗出征前剧照

年.瓦剌三路攻明,也先侵大同、阿剌知院战宣府、脱脱卜花打辽东,而且大同参将吴浩战死。朱祁镇一方面积极备战一方面要决定亲征,网友不是说“天子守国门”吗?人家都打到家门口了,守边将领都战死了!在出征当天,也先又在大同以东的阳和大败大同总督宋瑛、总兵官朱冕、右参将都督石亨。惨到全军覆没,就石亨一个人骑着马回来了,遭到免官处分。明英宗忍无可忍,而且他也明白前方需要支援。卫所军顶不住瓦剌精兵也先部,必须让大明的王牌——京师京军——三大营,对也先发起反攻,反败为胜。

“是日虏寇分道刻期入寇也先寇大同至猫儿庄右参将吴浩迎战败死脱脱卜花王寇辽东阿剌知院寇宣府围赤城又别遣人寇甘州诸守将凭城拒守报至遂议亲征”——《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八十》(《明实录》的一部分)

大臣们起初没阻止明英宗亲征,后来大臣王直考虑亲征太危险,就劝说明英宗。可明英宗年轻气盛,加上边疆危急,他就想效仿明太宗。当时“仁宣之治”被誉为明朝“文景之治”,文景之后便是汉武帝,明英宗也想做明朝的汉世宗(汉武帝)呀!

王振作为皇帝的心腹老仆,没理由不支持皇帝,自然也就跟王直等人有矛盾了。更何况,三大营是大明的王牌,聚集边疆,皇帝也不放心啊。

第二、王振没有资格指挥军队,更不要说胡乱指挥了。

朱祁镇不仅带领着大明的王牌军,而且也将大明的精英重臣们带着身边。在下认为朱祁镇这样做的目的有二:①防止临时负责的弟弟朱祁钰有想法。②集思广益,文武并重,力求一劳永逸地解决也先的威胁。朱祁镇带着文武大臣、王牌军队是打仗的,指挥权自然是皇帝,怎么可能是王振啊?明英宗再喜欢王振,也不可能将大军交给一个外行呀!就算王振是内行,皇帝也未必放心让他指挥军队啊!三大营也就是三千营、五军营、神机营,其中五军营为皇帝的第一层防护,三千营为第二层防护,神机营为第三层防护。尽管有这三层防护,明英宗还是战败,被俘了。

第三、王振不是被樊忠杀的,而是“忠君报国”而死。

明英宗的被俘也并是他外行指导内行的结果,那些随行的大臣们哪个不是人中龙凤?明英宗西征寻找也先主力,然而明英宗听闻也先要在大同伏击明军,加上连日大雨,明英宗决定回撤。王振建议走紫荆关,原因有三个:①距离京师较近。②远离边疆,避免合围。③离自己家乡很近。然而,明英宗选择的是走居庸关。他的理由大概有二:边疆有重镇宣府;边疆有精兵。明英宗一边后退,一边先后派吴克忠(蒙古人)和吴克勤兄弟率精兵在野狐岭之战断后。吴氏兄弟兵败后,明英宗又令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在鹞儿岭断后,再次被也先吃掉。明英宗慌了,就率大军驻扎在土木堡。也先后面追击,控制了桑干河的水源,阿剌知院连克独石、马营。明军断水了,挖井都挖不出水,被包围了,明英宗不得已答应和也先和谈,要求也先让出桑干河。也先让出桑干河后,明军争先恐后地抢水河,也先趁势攻击,明军溃散。

皇帝身边的文武大臣大多战死,王振应该也是战死的。清朝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说王振是被樊忠所杀,但《(大明)英宗谕祭王振碑》中朱祁镇说王振是自杀的。君辱臣死的可能性不是没有,更可能的是王振为保护英宗而死。明英宗复辟后,对“王振被樊忠所杀”的“传言”很生气的表示“(王)振杀于虏,乃朕亲见!”当事人都这么说了,我们还能信谷应泰的话吗?这事儿在明人陈建《皇明通纪法传全录》和黄光升《昭代典则》都有记载。

l王振死后哀荣的真相

智化寺及碑文

明英宗复辟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杀于谦、祭王振!杀于谦我们都知道,他是为了正名和报复,那么祭王振就是感激王振。

第一、感激王振。

明英宗从小就和王振在一起,对王振有一定的依赖,除了王振为自己去死外,王振在很多方面都帮了朱祁镇。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明英宗当了叛逆期,他和他的奶奶太皇太后张氏就有了代沟。明英宗需要王振为自己出谋划策应付甚至“对付”太皇太后。而太皇太后看到王振教唆小皇帝,差点把他给砍了。

第二、亏欠王振。

土木堡之变本来就是明英宗的责任,王振作为皇帝最信任和喜爱的人,却承担了土木堡之变的所有责任,这种承担不只是在死后被动承担,生前也承担了一些了。王振死后,他的亲信马顺被活活打死,他的侄子王山、王林还被处死,其他家族成员流放,家产充公。朱祁镇复辟后,感觉王振及其家族的下场都是因为自己造成的。

第三、拉拢曹吉祥。

曹吉祥是王振的人,而石亨也是土木堡之变中的将领,应该说朱祁镇从内心深处跟他们更亲近一些。更何况石亨和曹吉祥都有用兵,并且是他们俩让他这个太上皇复辟重新成为皇上的。祭祀王振、为王振平反、宽恕王振的家人,也是让曹吉祥看。曹吉祥更是第一个被封为伯爵的太监,就是他手下不少人冒封,明英宗也不太在乎。等到明英宗权势牢固后,石亨、曹吉祥先后以谋反罪被杀。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才是历史上真实的太监王振